辰河戲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,主要流行于沅水中、上游的廣大地域,民間舊稱辰河班、高腔班,最早見于道光元年(1821)的《辰溪縣志》,1955年始定名為辰河戲。高腔是辰河戲的主要聲腔,兼有昆腔、低腔和彈腔,是一個多聲腔劇種。辰河高腔的舞臺語言,是由蘆溪縣浦市官話提煉而成,浦市自明代至清中葉,一直是沅水中、上游最大的商業(yè)口岸,在其后的發(fā)展過程中辰河戲逐漸形成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各具特色的下河、中河、上河、白河等四條路子,廣泛流行于湘西各縣和毗鄰的黔、川、顎部分地區(qū)。辰河戲現(xiàn)存高腔劇目183個,在全國諸高腔劇中中,保留劇目之多僅次于川劇;另有彈腔劇目350個。建國后,整理、改編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劇目有《破窯記》、《李慧娘》、《爛柯山》、《周仁獻糧》等。